百度高德口水战升级 地图到底哪家强?

百事数码
2016-10-18 07:59:34 腾讯科技

上周末,一场由阿里高层言论引发的口水仗,将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再次推入舆论漩涡。在一年一度的云栖大会上,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兼高德集团总裁俞永福关于“高德日活已超百度,但这只是一个小目标”的表态,成功引起了对手及业界的注意。

百度高德口水战升级 地图到底哪家强?
百度高德地图之争

俞永福的表态挑衅意味十足,百度地图随后迅速做出回应。双方来回喊了五回话后,究竟谁是市场第一依然没有准确答案:事实上,如果用不同的数据维度进行计算,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可能均能得到自己为行业第一的结果。

目前这场口水仗已偃旗息鼓,但在业界引发的震荡仍在持续。

首先挑起事端的高德地图虽然通过一番喊话增加了自己的市场声量,但并没有落得全部好处,比如其关于用户数、用户增长率的数据遭到外界质疑:在问答社区知乎上,有网友质疑高德地图公布的用户数超7亿含有水份。腾讯科技就用户数的统计口径问题询问了高德方,但并未得到回复。

而在这场口水战中处于守势一方的百度地图,则遭受了更多关于产品功能及市场份额方面的质疑。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口水战之后互联网地图行业的形势也依旧胶着。

不过,如果结合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各自所处的公司体系、发展历史及内部现状来看,高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发声不仅仅是为了争一个模糊不辨的第一,而被动应战的百度地图,可能需要做好准备,迎接来自对手产品、市场、营销及商业化上更加猛烈的进攻。

地图到底哪家强?

第一之争尚无确定结果,但对普通用户而言,与谁是第一相比,究竟谁的导航更加精准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服务的专业度上,高德地图具有历史优势。

高德是一家拥有十余年历史的地图公司,其发展阶段可以概括为:汽车导航、阿里巴巴以及移动时代。

2001年,高德公司成立,彼时其主营业务为GPS应用,以车载导航仪销售为主,是国内首家具有航空摄影甲级资质的民营企业。从2005年起,高德先后为多家汽车厂商提供导航电子地图,依靠此业务高德于2010年7月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2013年,高德地图开始转型互联网,该年8月其宣布导航产品免费。此前,高德导航售价为50元人民币。根据彼时其公布的数据,当时高德装机量为7000万。

2014年2月,高德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这是高德完全进入移动时代的转折点,从此,高德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原来维度里的导航公司,更多成为阿里巴巴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度地图业务起步略晚高德几年,于2005年正式上线,与高德地图不同,百度地图最初并无测绘资质,因此,其底图数据均由外部采购。

尽管百度在2013年通过收购道道通、瑞图万方两家企业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但直到现在,百度地图的主要数据来源依然是四维图新。

在业内人士看来,地图此前一直是一个小众行业,主要用户是有车一族。随着智能手机兴起后,移动地图应用才开始逐渐普及。

而地图服务中,基础数据的全库建设和更新维护是主要工作,这些一朝一夕很难建立,竞争壁垒一旦建立就很难被赶超。各种产品和个性化定制需求,前提都是要基于一个好的数据库,然后才能从数据库的汪洋大海中给用户舀出一瓢水。

当前行业内各家做地图产品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团队,但是之前市场上基础数据的提供商只有两家——高德和四维图新。这两家从基础数据做起,一点一滴建设了十多年。

现在市场上还是两个基础数据提供方:高德和四维图新。百度是一直使用四维的基础数据,虽然也在顺德搭建了自己的数据生产团队,但与高德十数年的数据积累相比,仍显薄弱。

而多年的数据积累,为高德在2014年全面转向移动时代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帮助其快速拓展了移动互联网市场。

2014年,刚刚入主高德的俞永福曾对外承诺,高德会专注于LBS技术领域的研发、专注用户需求,AMAP Inside不会与开发者争利,高德本身三年内不会考虑商业目标。

现在,三年时间将至,在数据与用户侧均做好了准备的高德,也在此时开始挑战百度。

百度内忧外患 高德乘机而入

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虽然在底层数据上未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在产品体验及用户侧的推广上,百度地图事实上要先于高德布局。

2005年面世之初,百度地图只支持十个城市,仅能查询路线等基础功能,此后,百度地图通过提高地图准确性和数据丰富度等措施,逐渐获得了市场份额。截至2010年上半年,百度地图覆盖用户市场份额超过55%,做到行业第一。

2010中国移动互联网迎来爆发期,百度地图WM、Nokia、iOS、Android等版本上线,率先进入移动互联网。

2012年10月,为了布局LBS市场,百度地图从产品部门升级为LBS事业部,和李明远负责的百度移动•云事业部一起,成为百度架构内两大事业部。原百度商业应用产品市场沈丽担任首任负责人,并向原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梦秋汇报。

按照百度的想法,以地图为核心的百度LBS将成为百度发力O2O业务的重要连接。不过这一策略在LBS事业成立的两年以来并未能顺利实施,高层人事也接连发生震动。

2013年9月,原百度技术副总裁王梦秋离职,云云搜索创始人刘骏接任百度技术副总裁一职,2014年9月,沈丽离职加盟美团。

此时,百度地图的宿敌高德发布新战略,三年内不考虑商业化,矛头直指百度地图;与此同时,另一图商凯立德被小米注资,再加上此前腾讯投资四维图新,地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外部竞争愈加激烈的同时,LBS事业部在内部被调整:2015年2月,百度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移动云事业部和LBS事业部合并为移动服务事业群组,由副总裁李明远、副总裁刘骏负责,刘骏转向李明远汇报。架构调整导致LBS事业部内部动荡、人员流失。

与此同时,俞永福执掌后的高德集中精力抢占移动互联网市场,凭借过往的技术和品牌积累以及高调的营销策略,高德逐渐打开局面。

过去两年间,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实际摩擦不断,高德选择在此时向百度发难,是其拥有了一定市场份额、用户口碑后,做出的选择。

百度地图内有外患的境地为高德提供了可乘之机,不过大打口水战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地图不仅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之一,也成为了更多其他产品(如外卖、打车等应用)的支撑服务,而在下一代技术——自动驾驶上,地图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争第一的本质是争未来

近几年,互联网巨头们纷纷瞄准了人工智能,百度和阿里都在自动驾驶上有所布局,而自动驾驶技术的一大组成就是高精地图。

高精地图和目前通常使用的手机地图不同,其对车辆位置的定位可以精确到车辆行驶的车道,举列来说,在快速路匝道口,采用高精定位的地图,可以判断车辆的具体车道位置,及时提醒司机并线。

这意味着,高精地图静态数据可以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指导,这也意味着该技术是阿里和百度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基石。

百度与高德在高精地图上均有动作。

去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共同出资20亿元设立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接近该公司业务的人士表示,千寻位置为高德提供了高精度位置服务的地图产品。阿里和上汽集团共同打造的荣威RX5互联网汽车,正是采用了这家公司的高精地图服务。

而百度早在2013年就由百度地图部门启动了高精地图研发工作,目的是攻克中国复杂道路环境,让无人驾驶车辆可以在中国道路上自由行驶。截止到目前,百度已经自主采集和制作了相当规模的道路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数百类的属性,使得车辆能够在厘米级精度实现自定位,为无人驾驶的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在此次的口水战中,除了双方关于市场份额第一的争论外,高德关于“自动驾驶汽车开发测试期间,高德将免费向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提供高精度地图数据”的表态也十分值得关注。

高精地图免费的说法,意味着高德计划以免费的做法,撬动与车企合作的缺口,为布局自动驾驶,提供更多支撑。这无疑动了百度在下一代技术布局上的奶酪。

更急迫的现实是,除了通过地图抢滩自动驾驶技术外,地图对现有业务的支撑作用也十分重要。

比如高德地图可能还会被应用在阿里的物流体系内。在此次云栖大会上,菜鸟网络“E.T.物流实验室”首次亮相并展示了一个包含虚拟增强技术、仓库机器人、智能配送机器人、智能园区巡检等产品组成的未来物流仓库模型。而百度地图从2012年开始就逐渐成为了百度O2O战略的重要载体。

随着地图所支撑的业务越来越广泛,百度地图与高德地图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复杂、多面。口水战只是高德蛰伏两年后的一次试炼,不难推测,接下来,地图市场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和抢夺。

下一页延伸阅读:富士康要上线4万台机器人 蓝领的饭碗还端得稳吗?

富士康要上线4万台机器人 蓝领的饭碗还端得稳吗?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和主攻方向,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腾飞的重要基础。“智能制造”概念提了这么久,但是争议也一直不断。就全球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来看,智造升级还停留在“机器换人”的初级阶段。

富士康要上线4万台机器人 蓝领的饭碗还端得稳吗?
富士康

回过头看,经过短短三五年的爆发式发展,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机器人公司或已达700至800家,各地的机器人产业园区也大量涌现。在竞争激烈的国内机器人行业,很多企业都希望借助“智能制造”的风口迅速发展,但现实是,国内企业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上还大量地依赖进口。那么,智能制造目前在哪些方面还有发展机会?需要突破哪些瓶颈?新一轮工业革命呼唤着机器人发展,机器人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又该如何走下去?

国庆期间,外媒DigiTimes报道称,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发展委员会总经理戴佳鹏向CNA通讯社透露,已有超过4万台机器人全面参与到公司的生产流程中。随后,关于富士康将裁员6万人的传闻四起。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花了近两周时间对富士康昆山工厂及部分机器人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查后发现,数万人的裁员并不是事实,但智能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更广泛地应用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事实上,伴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不少地区不仅没有裁员,反而出现了用工荒。在这种大背景下,“机器换人”或许是一个大趋势,同时相伴的,还有“制造”业向着“智造”业的转型升级,不管我们是否愿意,这个过程正在悄然演进中。

●包吃包住,月薪3500招不到人

乘坐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出发,20分钟即可抵达苏州市下辖昆山市。10月中旬的昆山,酷暑渐消,秋风习习。作为富士康在大陆第二着陆点的昆山厂区,昆山厂现产精密模具、笔记本电脑、工业电脑、液晶电视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在包围着富士康工厂外围的横竖几条马路上,少见有一线蓝领员工的踪迹,到中午约近12点的饭点,或是傍晚六七点,穿着统一制服、三五成群的工人涌出工厂大门,这些街道才热闹起来。

与白天这里几乎看不到人影的景致成对比的是,在厂区门口,每天在固定的三个时间点内会出现一些喧嚣:由劳务公司和中介公司通过各种方式临时招工召集组织起来的、一批大约有20~30人的新招“蓝领工人”,当他们排好整齐的两列纵队之后,劳务公司的“工头们”就要将他们送入富士康面工去了。

“我们每天都招人,很简单,我给你张表格,你往上面填个资料,下午1:00我带你进工厂试工。肯定没问题的,会留下来工作的。包吃住,工资大概3500元左右。”在富士康工厂门口,小五,这位常年往富士康输送劳务进人的“劳务头儿”催促着暗访的记者填单和出示身份证资料。

记者继续打听,“富士康机器换人,仅昆山地区就裁员6万人,那我录用后会不会被裁啊?”

小五一听连忙说,“胡说,瞎讲。我这里人都招不饱呢,还裁员?”小五边说边打开微信,让记者看他手头组织管理的好几个为富士康招工的微信群。“你看,这个群里的人,下午3点,我要带他们进厂,你要就赶紧来,我给你介绍个好的岗位。”

富士康工厂大门口不远处的100米十字路口处,记者还见到了若干招工中介搭起的桌椅和临时招工栏,这些中介人员表示,一线蓝领流失太大,他们招工并不容易。

此前,大陆的人力成本一直低于机器人,因此富士康在大陆一直维持着近百万人的用工规模。不过,用工成本不断上涨,年轻人逐渐厌恶枯燥的生产线工作等因素正在改变这一状况,促使许多公司在生产自动化方面投入巨资。

为了再次证实“机器换人”到底有没有外界渲染的那般汹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守在工厂门口,向多位走出工厂大门的工程师们打听,一位朱姓工程师告诉记者,“昆山工厂是有机器人替换,可是再多机器人还是离不开人的嘛。我们昆山工厂一直是有机器人的,已部分实现自动化无人生产。要说替代的话,1000个机器人撑死了顶多代替100个人,不会超过10%;人员其实都是自然流失的,因为产能的减少及产能的搬迁。机器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的动作,组装方面机器人是搞不定的,要靠手工组装,离不开人的。”

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攀升、产业外迁,作为台资企业的典型,富士康也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苏南缺工率较大,富士康也时常遭遇周期性缺工,人力成本走高,规模化生产后报价降低。在众多压力下为就地转型,富士康开始着手利用机器人技术,减少人力成本。

到目前为止,尽管还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台“富士康机器人”(Foxbots)被用于组装苹果公司的产品。但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在最近接受台湾媒体的采访时表示,当前富士康每年可以生产1万台机器人,将来这些机器人都有潜力取代人类劳动力。他还表示,除了自主制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还计划生产医用机器人。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也向昆山市委宣传部方面求证裁员6万人的说法,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昆山富士康工厂的员工数量确实从以前最高的11万人缩减到目前的不足5万人,但缩减了6万人也不是一时的,而是这些年自然减员形成的。有机器人替代也是逐步替代,昆山员工缩减大部分是因为现在的产能转移向中西部地区,昆山方面订单在逐步减少。

●机器换人大势所趋,也可能得不偿失

得益于先后代工诺基亚与苹果等手机巨头,富士康一跃成为全球电子代工之王。然而,受苹果“剥削”供应商、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富士康利润微薄,生存艰难,这些确实是富士康的心中之痛。

据悉,富士康已在大陆工厂部署了4万台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被分派到了郑州的生产基地,同时昆山和嘉山的电脑/外设工厂也已经大量安装。富士康自动化技术委员会总经理戴嘉鹏在最近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披露,他与他的自动化机器人团队在过去数年中成功主导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的开发安装与使用。他还表示,除了某些零部件,如伺服电机和减速器,这些机器人基本都是富士康自家生产的。未来,除了自主制造机器人,富士康也不排除收购其他机器人制造公司。另外,富士康还计划生产医用机器人。

业内人士预测,到2030年,中国劳动力人数将从2015年时的8.063亿下滑至7.582亿。然而,削减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投资机器人持续缩短的投资回收期,似乎才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究其富士康机器换人计划的原因,来自富士康昆山工厂的一位台籍中干刘杨(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劳动力短缺和人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压力下,富士康肯定是希望通过机器人来弥补用工空缺并摆脱对不可持续的廉价劳动力的依赖,可是,机器人在使用方面还是有局限的,机器人只能胜任简单机械的比较前端的流水线操作,而给iPhone上组装螺丝这种需要灵活度和精准度的活儿,机器人目前还很难胜任,他们欠缺灵活性与精度,本身的维护成本高,机器人替代的工序不到50%。

“高精密产品的生产需要一些稳定性更好、更尖端的设备,需要一些更高水平的自动化装备。由于机器人稳定性很好,又是高精尖的产品,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属于中低端的产业,因此,富士康的转型也是往中高端的产业考虑的,富士康用‘机器人换人’说明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我认为主要是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两个角度来考虑的,不仅仅是从劳动力成本上升来考虑的。”亚洲制造业协会、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如是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效率和低成本。假如一家工厂需要三个成熟的焊接工人,那么工厂每年需花费21.6万元成本,工业机器人按十年使用寿命折旧(含维护费用)来算,每年的成本约5万元,因此可以得出,在同样的效益下,工业机器人成本仅为人力成本的23%。

“短期来看,换机器人的成本比传统人力的成本高,但是长期看下来,一次性投入的成本是比较大,到后面3~5年内就能收回成本,所以,从这个角度去测算的话,一次性投入使用机器人还是合算的。”罗军指出。

但另一方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7年款iPhone新增了两家供应伙伴:颀邦科技和旺矽科技。

对此,虎嗅网知名作家王新喜评论表示,富士康通过大量机器人,或者说只是简单的机械臂驱动的相关生产线,可能无法适应未来苹果更高的质量要求。因为通过引进大量机器人来代替流水线工人,这意味着富士康需要长时间保留与沿袭着原有的机器人对应的生产线,但苹果对质量与品质的要求是不断变化与提升的。

王新喜表示,对于一家紧跟当前智能手机龙头订单的代工厂而言,员工比当前智能化程度不高的机器人具备更大的灵活性,一旦在苹果对新的零部件要求有变动的情况下,可以迅速配备不同的员工调整生产线,跟进需求变化。“熟练技工与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才是苹果供应商的核心优势,只有他们才能应对紧急需求的改变,提升技术标准来应对创新需求的冲击。如果机器人可以轻易代替人力生产iPhone,那富可敌国的苹果为何不自己建立机器人工厂来批量生产呢?富士康的价值又在哪里?这值得富士康好好反思。”

0
0
iPhone设计将会有大改造?传富士康正在布局玻璃外壳生产线 富士康Q2净利同比下滑31% 收购夏普获中国监管部门批准 富士康昆山裁员6万 已部署4万多机器人 超越百度 蚂蚁金服750亿估值靠什么撑起来? 谁是第一?百度、高德地图正式开战 富士康员工自述:iPhone 7车间机器人比工人多
热门文章